沈帥青:港青性教育不足 如何戀愛須上堂
發布時間: 2019/02/19 23:00
香港青年協會一項調查發現,不少港青的戀愛觀扭曲,處理人際衝突時傾向消極負面,嚴重者甚至自殘。外國教育部門不但努力普及性教育,更重視處理戀愛時的人際關係。
香港青年協會上周公布一項調查,指本地中學及大專生中,逾3成人有戀愛經驗,當中79.1%早在初中或以前便開始戀愛。多達55%的情侶每月發生一次衝突,惟他們普遍缺乏健康地處理感情問題的能力與態度,最常見的做法是收藏自己的負面情緒(50.6%),更有15.5%選擇自我傷害發洩。
情侶之間怎相處,即使是大人亦未必掌握,更何況青少年。令人擔心的是,學生兩性相處的知識,不是來自正規途徑如家長或學校,青協調查發現朋友是主要來源(68.6%),亦有45.5%表示獲自互聯網或影視作品。
本地的性教育明顯不足以培養學生正面戀愛觀。實際上,本港性教育皆以教育署(現為教育局)1997年推出的《學校性教育指引》為本,該指引在社交媒體如Facebook仍未出現時面世,20多年來一直未更新。
指引中提及的學習內容雖包含人際關係,但純屬建議性質,並無課程規定或約束力,全由校方自決如何實施。
本地學校可根據辦學宗旨、宗教信仰及校風等,調整性教育內容,乃至對避孕、性取向等重要內容避而不談。本港校風或更趨保守,明愛專上學院在上周情人節,以鼓吹戀愛為由禁止學生舉辦情人節活動;慈善機構關懷愛滋2015年在樹仁大學免費派發安全套,旨在提高安全性意識,亦被校方以鼓勵性行為為由取締。大專院校尚且如此,中小學更可想而知。
荷蘭的學童,則早在4歲開始便接受性教育。當地設有名為「Kriebels in je buik」的課程,按年級教導各種知識如男女身體構造,升至小學後更會學習處理人際關係,例如怎樣善待暗戀對象、以及認識不同種類的性別及身份認同。此類做法跟本港圖書館將含有同性戀內容的兒童書籍下架對比,大相徑庭。
英國公立學校的「Relationships and Sex Education」(關係與性教育)課程,除了包含基本的自我保護及人類生物學知識,更會教學生如何處理戀愛期間的人際關係、及維護個人心理健康的方法。此課程原為公立學校必修科目,教育部去年正式將其延伸至全國所有中小學,足見其重視程度。
時下孩子愈趨早熟,教育者若對任何與戀愛相關的知識羞於啟齒、不去教導學生積極面對,無疑斬腳趾避沙蟲。
外國性教育可取之處
- 早早開始︰荷蘭兒童在4歲起便接受性教育,例如到阿姆斯特丹的NEMO科學博物館參觀,及早認識人體構造,並學會拒絕陌生人觸碰自己。
- 人際關係︰荷蘭小學的性教育課程內容包括如何與暗戀對象相處,以及認清不同人對性方面的界限;英國的RSE性教育課程,今年9月將加入網絡安全及多元性別議題。
- 心理健康︰英國RSE課程明年起,將加入新的精神健康課程,旨在培養學生抗逆能力、及幫助他們辨識有需要幫助的人士。
撰文 : 沈帥青